中国第一大慢性肝病:脂肪肝如何透支年轻人健康
日期:2025-07-09 22:04:47 / 人气:8

一、脂肪肝取代乙肝、丙肝,成中国慢性肝病“头把交椅”
曾几何时,乙肝、丙肝是国人谈之色变的肝病阴影,升学、求职受阻的案例屡见不鲜。但随着疫苗接种普及,乙肝发病率持续下降;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让丙肝治愈率超9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脂肪肝正悄然登上中国慢性肝病的“头把交椅”。
脂肪肝分为“酒精相关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前者在中国患病率约5%,而后者的患病率持续攀升,2021年已达21.36%(GBD数据)。武汉大学研究显示,1999 - 2018年间,中国NAFLD汇总患病率接近三成,每十人中可能就有三人患病。
值得注意的是,NAFLD并非“肥胖专属”。全球约四成患者不属于肥胖群体,近两成为偏瘦人群;在中国,非肥胖人群患病率也接近四分之一。同时,男性患病风险显著高于女性(近五成),且年轻人正被加速“攻陷”——2011 - 2021年,中国20 - 24岁人群NAFLD发病率增幅达18.34%,远超全人群6.09%的增速。
二、脂肪肝根源:代谢紊乱,不止“吃出来”那么简单
很多人认为脂肪肝是“贪嘴长肉”的结果,但实际上,其根源是身体代谢轨道偏离。肝脏作为人体代谢中枢,当代谢紊乱时,血液中多余的脂肪无法正常代谢,只能被迫储存在肝细胞中,久而久之形成脂肪肝。
2024年新版《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已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凸显其与代谢问题的紧密关联。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问题会使NAFLD患病风险翻倍;若腰围、血脂、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五项中有三项及以上异常,确诊为“代谢综合征”后,NAFLD患病风险更是普通人群的四倍以上。
体重正常或偏瘦的人也可能中招,关键在于“中心型肥胖”——脂肪集中在腹部和内脏周围,即使外表匀称,也会拉高代谢异常风险,甚至比肥胖者更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
职场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更是“雪上加霜”:久坐不动、高油高脂饮食、依赖外卖和奶茶甜品、“996”作息紊乱……这些因素几乎集齐了脂肪肝的所有“加分项”。
三、脂肪肝危害:肝外风险更致命,心血管疾病与癌症风险飙升
很多人对脂肪肝存在误解,认为“不痛不痒”无需在意。但实际上,脂肪肝真正的危险在于其引发的肝外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NAFLD患者面临的首要威胁。超半数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共病风险,血管中的粥样斑块不仅影响大脑供血,还可能破裂形成血栓。NAFLD与高血压、冠心病共病率超四成,超一成患者面临脑卒中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NAFLD还可能增加肝外恶性肿瘤患病风险。甲状腺癌风险最高,是常人的2.63倍;食管癌、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也显著升高。《欧洲癌症杂志》指出,全球NAFLD患者非肝脏恶性肿瘤年发病率达每千人约10.58例,是肝癌的八倍以上。这可能与脂肪组织长期低度发炎状态以及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复制出错概率上升有关。
从死亡率数据看,中国因NAFLD引发的肝硬化、肝癌死亡率不断攀升。1990 - 2021年,肝硬化死亡率从每十万人0.36例升至0.45例;肝癌死亡率翻倍,从每十万人0.35例升至0.73例。
四、应对策略:早期逆转与生活方式干预
好消息是,早期NAFLD有逆转可能,多数患者一生不会进展到肝硬化阶段。体重下降3% - 5%可有效减少肝脏脂肪沉积;下降5% - 7%能明显降低肝脏炎症程度。饮食上,少糖低脂,多吃水果、绿叶菜和全谷物等抗氧化食物;运动方面,每周三到五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累计135分钟,或尝试高强度间歇训练,每周三到五次,既能燃脂又能改善心肺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改善脂肪肝需饮食与运动两手抓,只运动不忌嘴或只节食不动弹效果有限。
脂肪肝正成为透支年轻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它不仅关乎肝脏健康,更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致命风险紧密相连。年轻人应重视体检结果,从调整生活方式做起,告别不良习惯,守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作者:天辰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泡泡玛特的 “至暗时刻”:从脆弱...07-09
- 中国第一大慢性肝病:脂肪肝如何...07-09
- 美国国庆:被中国烟花点亮的 “自...07-09
- “核心资产” 价值重估:趋势与机...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