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场8∶0的足球赛,照见四川与江苏的终极差距

日期:2025-11-14 17:21:59 / 人气:27



足球赛背后的区域发展差异

2025年11月8日,四川一场足球联赛因8:0的悬殊比分触发规则提前“熔断”,引发网友对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热议。几乎同时,江苏苏超出现5:0的比分,却迎来球迷调侃与输球城市的借势营销。这两场球赛不同走向,映射出四川与江苏两种区域发展模式的深层次差异。

川苏发展格局与经济数据对比

经济体量与格局差异

江苏和四川均为全国经济大省,但发展情况截然不同。2024年,江苏GDP高达137008.0亿元,四川仅为64697.0亿元,约为江苏的一半。江苏呈现“苏大强”格局,各地经济均衡发展;四川则是“金字塔”结构,成都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成都GDP占四川的36.3%,相当于绵阳、宜宾、德阳三个经济副中心的总和,而川东北的巴中、广元等市GDP不足1000亿元,川西甘孜、阿坝等自治州经济规模更小,呈现出“头部独大、中部塌陷、尾部薄弱”的格局。

发展差距趋势

这种差距不仅明显,且未呈现缩小趋势。2020 - 2024年,绵阳与宜宾的GDP差距从300亿元扩大到340亿元,成都与其他城市的绝对差距持续拉大。经济的不均衡导致全省资源向成都集聚,其他城市缺乏足够经济实力支撑文体事业和产业升级等多元化发展。

足球与产业、公共服务差距体现

足球资源分配不均

成都8:0大胜巴中,表面是足球实力差距,实则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足球资源分布不均。同为川超球队,成都队依托千亿级城市GDP,一年青训支出就超过巴中俱乐部全年预算,且多招募职业球员,财力优势在比赛中被放大。

产业结构差异

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生物医药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拥有14个千亿级园区、26个500亿级及以上园区,聚集全省最优质科研资源,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转化效率居西部前列。而四川其他地区产业短板明显,川南的宜宾、泸州依赖白酒等资源型产业,德阳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川东北、川西侧重农业生产及初级加工,产业层次单一,新兴增长点匮乏,经济动能不足。

公共服务差距

成都集中了全省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川东北、川西部分县域因人口外流,出现学校合并、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问题。成都强大的虹吸效应使常住人口超2100万,近10年新增人口七成来自省内各市州,加剧了腹地城市的人才短缺和发展乏力。

反观江苏,2024年苏州、南京、无锡GDP均突破1.5万亿元,苏北的宿迁、连云港也凭借产业转移与结对帮扶实现7%以上高速增长。江苏通过45个南北共建园区破解区域差距,如“苏宿工业园”虽占地仅占宿迁土地面积的0.16%,却贡献了全市8.7%的工业增加值,成为跨区域协同的成功范例。

川苏发展模式差异的根源

地理条件影响

江苏坐拥全国最大平原之一,地势低平、水系发达,为交通建设和产业布局提供天然便利,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万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乡镇快递网点100%覆盖,要素流动无障碍。而四川是“四山夹三盆一平原”的地形,川东北丘陵、川西高原等地区要素流动效率低,成都平原是全省最适宜快速发展的空间,地理条件的差异放大了川苏两地区域发展的分野,也为两地发展模式差异埋下伏笔。

发展模式特点

四川的“单核集聚”和江苏的“全域协同”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下的适应性选择。从区域经济学视角看,四川的“单核集聚”是“极核发展模式”的实践,江苏的“全域协同”是“网络化发展模式”的实践。四川地形复杂,发展初期集中资源于成都这一核心增长极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成都成为全省产业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龙头”城市,但成都的产业红利和资源辐射短期内难以覆盖全域,区域发展差距呈现阶段性特征。不过,四川已提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探索从“集中集聚”向“辐射带动”转型。江苏的“全域协同”模式得益于平原地形优势和长期制度创新,通过“全域一盘棋”的制度设计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协同体系,如“苏宿工业园”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匹配。江苏还在核心产业与要素配置领域形成差异化分工与顺畅流动的全域生态,各地定位清晰、互补共生,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跨区域公共服务共享机制,保障了强市发展活力,为弱市提供支撑,实现了“强市引领、弱市赶超”的区域协同格局。

四川特色全域发展的破局之路

找准定位

四川要破解“成都跑得太快,其他地区跟不上”的难题,不能照抄江苏模式,而应结合自身地形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让各地找准自身优势。成都应专注于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高精尖”领域,给周边城市留足发展空间。例如,绵阳可深耕核技术、电子信息等硬核科技;宜宾、泸州可做大做强白酒、动力电池产业并建设交通枢纽;川东北可发展特色农业、红色旅游,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川西可发展康养旅游、有机农业、清洁能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建立协同机制

四川应学习江苏“强市带弱市”的协同机制,让成都的资源从“单向虹吸”变为“共享活水”。成都的优势产业可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如让眉山、资阳、德阳等近邻城市负责优势产业的生产组装,串联产业链。对于巴中、广元、甘孜、阿坝等发展较慢的地区,不能仅靠补贴“输血”,还要帮助它们“自己造血”。四川可成立专项基金,支持巴中、广元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帮助甘孜、阿坝打造旅游网红地,并制定利益共享规则,如成都企业到这些地方投资,实现税收分成和GDP共享,提高各方发展积极性。

打通通道

四川虽多山,但可通过修路、建物流改善地理阻隔。四川计划投入2.15万亿用于基建,重点向川东北、川西倾斜,修建达万高铁、川藏铁路支线等,缩短成都到这些地区的时间。同时,要串联县域公路、乡村物流网,让山区农产品和外部工业产品顺利流通,使偏远地区融入全省产业圈。此外,还要打破“看不见的壁垒”,让资金合理流动,提升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留住年轻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真正的区域发展均衡并非平均主义,而是让每个地区找到自身生态位,各展其长。当四川全域实现“各展其长、协同共进”,川超赛场将减少差距,成为城市发展质量的生动体现。

作者:天辰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辰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