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财报亮眼背后:黄仁勋否认AI泡沫的深层博弈
日期:2025-11-23 16:12:35 / 人气:10

当《大空头》原型人物迈克尔·伯里高调做空,当投资银行DA Davidson从看空急转看多,英伟达的2026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成了AI行业的“照妖镜”。570.1亿美元营收、319.1亿美元净利润,三年间季度营收膨胀10倍的“神话”,与5000亿美元未交付订单的“底气”,让CEO黄仁勋直言“看不到AI泡沫”。但盘后股价先涨后跌、应收账款激增89%的矛盾数据,又让这场关于技术红利与资本狂欢的争论陷入迷雾。
一、财报解构:570亿营收背后的双引擎
截至10月26日的第三财季,英伟达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营收570.1亿美元远超分析师预估的549.2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大涨65%至319.1亿美元,经调整每股收益1.3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25美元。这份业绩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两大板块:
(一)数据中心业务:GB300芯片成绝对主力
数据中心业务营收达512亿美元,占总营收近90%,同比增长66%,远超预估的490亿美元。其中“计算”业务贡献430亿美元,主要由5月官宣、三季度量产的GB300系列芯片驱动——其销售额占Blackwell总收入的三分之二,远超上一代GB200。该芯片配备72颗Blackwell Ultra AI GPU和36颗Grace CPU,凭借架构升级实现性能飞跃,成为云巨头抢购的核心资源。“网络”业务也贡献82亿美元收入,形成“计算+网络”的双轮支撑。
(二)多元业务:游戏与汽车板块同步增长
尽管占比不高,其他业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游戏业务收入43亿美元(+30%)、专业可视化业务7.6亿美元(+56%)、汽车与机器人业务5.9亿美元(+32%)。对比2022年同期59.3亿美元的总营收,如今单数据中心业务的零头已远超三年前的整体规模,增长速度令人咋舌。
二、市场博弈:多空双方的证据链对决
财报发布后,市场反应呈现戏剧性分裂:盘后股价一度上涨超5%,但最终收跌3.15%,反映出投资者对AI泡沫的担忧并未消散。多空双方的论据形成鲜明对立:
(一)看多派:AI需求进入“良性循环期”
- 机构态度反转:曾警告英伟达股价可能暴跌48%的DA Davidson,将评级从“中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提升至210美元,理由是“对AI计算需求增长的乐观取代担忧”;
- 分析师背书:韦德布什分析师Daniel Ives认为AI泡沫担忧“被严重夸大”,英伟达的芯片需求将带动数据中心、云服务等产业链的乘数效应;Investing.com分析师Thomas Monteiro则指出,“AI在需求与供应链层面均远未达顶峰”;
- 订单支撑:黄仁勋透露的5000亿美元未交付订单(排期至2026年),包含明年量产的Rubin处理器,成为“需求旺盛”的核心证据。
(二)看空派:繁荣背后的“循环融资”隐忧
- 空头大佬出击:迈克尔·伯里通过X平台暗示AI泡沫,旗下公司买入看跌期权,押注英伟达股价2026年3月前跌至140美元;彼得·蒂尔、软银等机构纷纷清仓减持;
- 财务数据矛盾:应收账款达334亿美元(同比+89%),回款周期从46天拉长至53天;库存激增至198亿美元(三个月+32%),与“供应受限”的说法形成反差;
- 循环融资质疑:市场研究员佩雷拉指控英伟达存在“6100亿美元庞氏骗局”——通过投资AI初创公司(如向xAI投资20亿美元),带动对方采购芯片,形成“左手倒右手”的资金循环,而实际现金未完成闭环。
三、黄仁勋的底气与未言及的风险
面对争议,黄仁勋在电话会议中明确否认AI泡沫:“情况与互联网泡沫截然不同,AI正在改变现有工作负载,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已进入良性循环期。”他的底气来自三方面:Blackwell芯片售罄、云端GPU需求旺盛、AI生态向多行业扩张。但财报中隐藏的风险点同样不容忽视:
(一)业务集中度与客户依赖加剧
四大客户贡献61%销售额,较上季度的56%进一步上升,客户集中度过高意味着业绩受单一客户波动影响较大。同时,英伟达向重要客户(如OpenAI)大举投资,引发“通过资本绑定创造需求”的质疑。
(二)云客户的“隐性压力”
第三季度芯片回租合同达260亿美元,较上季度翻倍,主要来自无法转租芯片的中小云客户。而微软、亚马逊等云巨头被指通过延长芯片折旧年限“人为推高收益”,若未来算力利用率不及预期,可能引发订单调整。
(三)物理瓶颈与地缘政治制约
eMarketer分析师Jacob Bourne指出,电力、土地等基础设施瓶颈可能限制数据中心建设速度,影响GPU需求转化;此外,英伟达被排除在中国市场后,虽转向中东(获批10亿美元芯片出口),但新市场拓展速度与规模仍存不确定性。
结语:泡沫与否的本质是价值判断
英伟达的财报之争,本质是对AI产业价值的两种解读:看多者视其为“技术革命的必经阶段”,看空者警惕“资本狂欢后的一地鸡毛”。正如黄仁勋强调的“AI正在无处不在”,但投资者更需追问:5000亿美元订单中多少来自真实需求?循环融资撑起的繁荣能持续多久?电力与土地瓶颈何时会成为“增长天花板”?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2026年第四季度财报中逾期账款数据、Rubin处理器量产进度,或将成为下一个关键判断节点。无论结果如何,英伟达的起落都预示着:AI产业正从“野蛮生长”向“理性洗牌”过渡,真正的技术价值终将在泡沫争议中浮出水面。
技术红利与资本泡沫的边界从来模糊,英伟达的案例警示我们:当5000亿美元订单遇上198亿库存,当指数级增长伴随循环融资质疑,AI行业需要的不仅是芯片算力,更是区分真实需求与资本游戏的“理性算力”。
作者:天辰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AI泡沫还是基建狂潮?11-23
- 黄仁勋没看到泡沫11-23
- 英伟达财报亮眼背后:黄仁勋否认...11-23
- 在琉球教书十年,发现当地人对几...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