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搬家”背后原因浮出水面:资产配置与负债调整的双重逻辑

日期:2025-10-19 14:59:02 / 人气:5


昨日,人民银行公布前三季度金融数据,持续引发热议的“存款搬家”现象,其背后原因终于清晰浮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其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81万亿元,居民存款增长12.73万亿元。看似矛盾的存款变动背后,是居民资产重新配置与银行负债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
数据透视:非银存款回落与居民存款反弹
从月度数据来看,“存款搬家”的讨论源于7、8月份非银存款的高增与居民存款的回落。7月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8月非银存款再增1.2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多增5500亿元。与之相对,居民存款在7月末较6月末大幅回落,引发市场对“存款流入股市”的猜测。
但9月数据出现反转:非银存款明显回落,居民存款却较8月末的9.77万亿元大增近3万亿元,达12.73万亿元。这种变化打破了此前市场的简单推断——9月A股表现可圈可点,但非银存款并未同步增长,反而居民存款显著回流,说明“存款搬家”现象被过度解读。
专家解读:本质是居民资产重新配置
权威专家指出,所谓“存款搬家”,实质是居民根据资产回报率变化,将银行储蓄存款转换为其他资产的过程,属于居民资产重新配置的表现。而非银存款增长较快,主要与非银存款定期化、持有同业存单多增较多有关,并非市场所认为的“资金大量流入股市”。
“非银存款高增不等于券商保证金存款增多。”一位券商宏观分析师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非银存款涵盖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理财子公司等各类非银金融机构的同业存单,银行理财子、保险资管的同业存款增长同样会推高非银存款数据。
非银高增真相:银行扩充负债与专项债发行影响
银行业内人士透露,非银存款高增与银行负债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尽管同业存款利率有所下调,但相比持续下行的居民存款利率仍具吸引力,部分存款会通过基金、理财绕道存入同业。尤其在居民存款增长放缓时,银行需通过非银同业存单等方式扩充负债。
今年7、8月正值政府债、专项债发行高峰期,商业银行作为购买主力,面临扩充负债规模的需求。“地方银行在居民存款增长一般的情况下,对同业负债的需求更迫切。”业内人士表示,这与权威专家提到的“近年来持有同业存单多增”相印证。据江浙沪地区银行人士透露,某知名城商行在7、8月曾大举扩充同业存款,推动非银数据短期高增。
理财与基金:存量回落,销售无爆发式增长
与9月居民存款大增相对应的,是银行理财存量的季末回落。普益标准数据显示,9月末银行理财存量规模较8月末减少1284.71亿元,降至30.82万亿元。多位银行人士表示,含权类产品销售占比虽有提升,但无爆发式增长。
某上市银行总行人士称,该行基金产品销量近几个月无太大变化,挂钩指数的产品占比较高,直接投向股市板块的产品并不受欢迎。此外,三季度债券市场相对低迷,部分客户选择赎回理财、基金至银行账户,也是居民存款回流的原因之一。
综上,“存款搬家”并非简单的“存款入股市”,而是居民资产配置调整与银行负债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金融市场波动与利率环境变化,存款的跨部门流动将成为常态,市场需更理性看待数据变化背后的深层逻辑。

作者:天辰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辰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