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如何成为 “咖啡冠军之城”?

日期:2025-08-13 16:22:44 / 人气:15


1938 年,萧乾在《贵阳书简》中描绘的 “有电灯,有电话,有洋瓷浴盆” 的西南小城,如今已以另一种姿态惊艳世界 —— 这座不产一粒咖啡豆的山城,坐拥 3000 多家咖啡馆,密度据称超过上海;十余位世界及全国咖啡赛事冠军从这里走出,2025 年彭近洋斩获 “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冠军”,更是让 “贵阳咖啡” 成为现象级话题。从西南腹地到 “咖啡冠军之城”,贵阳的逆袭绝非偶然,而是人才培育、青年消费与城市治理三重力量共振的必然结果。
一、冠军基因:构建咖啡人才的 “硅谷式” 生态
贵阳咖啡产业的根基,在于其打造了一套独特的人才培育体系,让 “不产豆” 的城市孕育出了 “世界级咖啡师”。
这种培育始于自发的技术切磋,终于系统化的生态闭环。2009 年,刘开胜就开始尝试咖啡烘焙,如今他的工作室为众多独立咖啡店提供定制熟豆,成为带动行业成长的 “老大哥”;彭近洋从 2016 年斩获台湾大港杯烘焙赛冠军起步,其创立的工作室不仅供应咖啡豆,更邀请国际冠军授课,形成 “以赛促学” 的良性循环。“对的” 咖啡店主理人胡颖在丈夫(咖啡烘焙师)的支持下参赛夺冠,这种 “夫妻搭档、技术互补” 的模式,在贵阳咖啡圈并不少见。
“冠军 - 评审” 的双轨发展模式,让贵阳咖啡师群体既具备技术实力,又掌握行业话语权。2020 年至 2025 年,彭近洋团队五年蝉联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国赛区冠军;黑石咖啡主理人雷鸣从 2023 年起执裁国际赛事,胡颖、强华等更是兼具冠军头衔与评审资格。这种 “能打能评” 的复合能力,使贵阳在咖啡行业标准制定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更关键的是,贵阳形成了 “培训 - 赛事 - 就业 - 创业” 的完整链条。彭近洋的培训班、吾界咖啡的 SCA 国际认证课程、横贯咖啡的烘焙技术研发,让咖啡师无需远赴北上广,就能获得与国际同步的成长资源。这种生态优势,使得人才储备不断厚积,最终在国际赛事中集中爆发。
二、青春密码:青年消费群体重构咖啡市场逻辑
贵阳咖啡产业的爆发,离不开城市人口结构的深刻变迁 —— 年轻人口的持续流入,为咖啡消费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 年数据显示,贵阳 14 岁~35 岁青年人口达 239.55 万,占比 37.49%,较 2021 年新增 10.57 万人;新增人口中 60% 以上为青年,2023 年吸引 12.07 万名高校毕业生留筑,其中近 23% 为省外生源。这群在互联网浪潮中成长的年轻人,用独特的消费逻辑重塑了市场:他们对咖啡的需求早已超越 “提神”,转向味觉探索与社交体验的双重满足。
“咖啡 + 在地文化” 的创新,精准击中了 Z 世代的个性化需求。黑石咖啡的 “贵阳 COMBO” 套餐,将折耳根美式、木姜子特调等贵州元素融入咖啡,单日最高售出七八套;好事咖啡的手绘咖啡杯引发社交平台打卡热潮,被网友称为 “最有人情味的咖啡馆”。这种创新不仅降低了咖啡的 “洋气” 门槛,更让本土文化通过味觉得以传播。
消费场景的裂变进一步释放了潜力。从社区咖啡馆的日常社交,到创意园区的咖啡主题市集,再到 “咖啡 + 书店”“咖啡 + 戏剧” 等文旅融合业态,贵阳咖啡消费已形成全时段、全场景生态。青年学者严霞在研究中指出,贵阳年轻人对咖啡馆的青睐,本质是 “空间体验消费的兴起”—— 他们为氛围买单,为情感体验付费,这种消费观让咖啡馆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治理智慧:城市品牌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共振
贵阳咖啡产业的破圈,离不开城市治理者的战略眼光,他们用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的模式,将咖啡从 “小众爱好” 推向 “城市 IP”。
在彭近洋获得世界冠军后,贵阳迅速启动 “咖啡冠军 + 文旅” 的立体传播:云岩区举办第二季咖啡文化活动,吸引超 20 万人次参与,形成 “赛事 + 市集 + 文旅” 的消费闭环;市文旅局联动超 100 家咖啡馆,推出 “贵阳咖啡好好听” 打卡活动,上线中英文双语 “贵阳咖啡地图”;云岩区政府更出台专项政策,对获奖咖啡师给予职业技能等级晋升激励,设立行业工会推动产业链整合。
这种治理智慧体现在 “精准发力” 上:不直接干预市场经营,而是通过赛事传播、政策激励、品牌塑造,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聚焦 “不产豆的冠军之城”,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让专业领域的 “小流量” 转化为城市品牌的 “大流量”。
四、三重启示:小城撬动大产业的底层逻辑
贵阳的实践为中小城市产业升级提供了范式参考,其核心在于找到 “资源错位” 中的价值坐标:
人才战略的差异化竞争。避开与咖啡产区的种植竞争,聚焦咖啡师培育这一细分领域,通过赛事经济形成 “人无我有” 的优势。这种 “以人才带产业” 的路径,尤其适合资源禀赋有限的城市。
消费场景的在地化创新。将本土文化元素注入消费场景,创造不可复制的体验。贵阳的折耳根美式、木姜子特调,本质上是用 “熟悉的陌生感” 打动消费者,这种 “在地国际化” 策略值得借鉴。
城市治理的生态化思维。政府不做 “运动员”,而是做好 “裁判员” 和 “服务员”,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让市场主体自然生长。贵阳的咖啡产业从自发到自觉,正是这种治理智慧的体现。
如今,贵阳高原家咖啡主理人张晟晖已在规划东京分店的 “贵阳元素”,这座山城的咖啡故事正走向世界。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商业文明的版图中,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资源多寡,而在于能否将人才、消费与城市基因编织成独特的价值网络。贵阳的 “咖啡冠军之城” 之路,或许正是中小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范本。

作者:天辰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辰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