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AI让路:硅谷裁员潮下的职场秩序重构
日期:2025-11-09 14:04:41 / 人气:26

2025年10月,亚马逊全球裁撤1.4万名员工的消息引发舆论震动,而这仅是其计划裁员的一半。据Layoffs.fyi统计,今年已有超218家科技公司裁员,总人数突破11万。硅谷这场紧锣密鼓的“瘦身”,并非危机应对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以AI为名的资源重组——节省的人力资源预算正源源不断流向生成式AI与大模型领域。当技术进步未带来更多工作,反而让失业更系统、更持续,硅谷的裁员潮已不仅是职场洗牌,更是AI时代人类生存位置的深刻叩问。
“薪资中和”:裁员与扩招的悖论游戏。与过往裁员不同,2025年的硅谷裁员目标更集中、冷静:人力资源、运营支持及部分非核心研发部门成为重灾区,核心逻辑是“为AI让路”。即便亚马逊、Meta等企业利润同比增长,裁员仍在持续,其本质是面向AI时代的预算重组。早在2022年年中,科技巨头就预判生成式AI爆发,提前布局招聘——2022年末至2024年末,美国AI技能岗位增长68%。但与AI赛道扩招并行的,是其他部门的持续收缩。
Meta员工Leo透露的“compensation neutral”(薪资中和)法则颇具代表性:AI领域巨额投入的同时,必须通过裁员或削减福利实现预算平衡。今年6月,Meta以百亿美元挖来Scale AI创始人Alex Wang组建顶级AI实验室,这批被戏称为“天龙人”的核心人才集中在模型研究、算法架构岗位;而负责产品架构、接口开发等“把模型变成产品”的工程师,却成为裁员的主要对象。AI未直接取代人,却成了企业划分员工优先级的标尺——跑马圈地后,非核心环节自然成为清理目标。
从“非常事件”到“例行公事”:裁员常态化的管理逻辑。三年前的裁员尚是疫情红利消退后的阵痛,如今已演变为硅谷的管理常态。2020年远程办公浪潮下,科技公司扩招狂欢;2022年底需求骤降,Meta、谷歌等开启首轮裁员,刚入职的Mia因团队被整组裁掉而转组求生。而现在,“裁员只是流程的一部分”,Mia的感受道出了行业心态的转变。
量化、效率导向的管理方式愈发普及。亚马逊首创的PIP(绩效改进计划)要求每季度15%-20%员工进入“改进名单”,未达标者必须离开,这种曾被视为激进的做法,如今被领英等企业纷纷效仿。Leo所在的十五人团队,今年上半年裁2人、年底因绩效走1人,一年缩减近五分之一,这样的节奏在几年前难以想象。当裁员成为成本控制的惯常手段,AI的出现不过为这一过程赋予了“技术升级”的正当性。
中间岗位消亡史:AI重塑劳动力结构。将裁员简单归因于AI取代人工,未免低估了变革的深度。AI正通过“智能体”阶段的能力(生成内容+工具完成整套任务),重新定义劳动力分工。OpenAI提出的AI五阶段中,当前已进入第三阶段,其最擅长解决“封闭环境、可验证”问题——规则清晰、目标明确、信息透明的编程、图像生成等领域,正是AI侵蚀人类工作的前沿。
尽管Meta的“屎山代码”(legacy code)因漏洞与逻辑混乱,暂时成为人类工程师的“保护层”,但北京AI制药从业者小宇断言,程序员五年后可能沦为传统行业。更关键的是,AI正在压缩岗位链条:过去产品落地需产品经理、架构师、工程师层层沟通,现在“两人+AI代理”即可完成大部分流程,被挤出的正是中间协调与执行岗位。人类社会中依赖规则、强调流程、产出可量化的大量工作,都在技术效率逻辑下逐步退出系统。
两极分化:“提问者”与“被取代者”的生存博弈。AI的核心是预测“最可能的下一个词”,却无法判断“什么是对的、有价值的”——它取代生成过程,却取代不了决策本身。因此,难以被替代的是提出问题、确定方向、在模糊场景中决策的人。科技公司的优化路径清晰指向两极:一端加码AI核心人才与算力资源,争夺模型主导权;另一端涌现小而精的团队甚至“一人公司”,借助AI工具实现创意落地。Midjourney仅四十余人团队便做到近百亿美元估值,正是这种分化的典型。
市场逐渐分裂为“提出问题的人”和“被问题取代的人”,而Reddit的案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拒绝AI生成内容,坚持真人发言作为AI“数据源”,保留平台的“人味”。但这条路同样脆弱:AI流量分发权的收紧,随时可能影响其访问量与股价。AI既依赖真人内容滋养,又在结构上不断吞噬它,这种矛盾揭示了效率革命的深层困境。
代价与追问:没有安全感的AI职场。AI带来的效率提升,并未普惠所有劳动者。亚马逊将AI使用程度纳入绩效考核,不会用AI提升产出者面临淘汰——AI成了劳动加速器,让更少人承担更多产出,其他人承受失业后果。技术进步的利润集中在头部企业,却缺乏再分配机制:美国陈旧的再培训体系、有限的失业保险,让劳动者议价空间进一步压缩。
工业大模型落地:难点与破局路径。当硅谷巨头与传统企业在AI转型中博弈时,工业领域正面临更复杂的“算账”拷问:18万元的叠衣服机器人与80元时薪的熟练工人,AI视觉检测与“电风扇吹不合格产品”的物理方案,哪种更具价值?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五家机构专家,结合10+案例揭示了工业大模型落地的核心逻辑与挑战。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王骁定义工业大模型为“通用大模型+工业数据微调”,能解决非标准化、高复杂度问题。调研显示,其应用集中在研发、运维等外围环节,核心生产仍依赖小模型,形成“微笑曲线”效应。他提出“云边端三级部署”架构:设备层用轻量模型处理实时数据,产线边缘用中等模型协同跨设备信息,企业云端用大模型优化供应链,并给出“数据分级-数据集构建-模型训练-算力部署-智能体赋能”五步法。
埃夫特李浩来指出,工业机器人行业受限于实时控制与AI融合难题,开发效率低、成本高。其“通用技术底座”方案成效显著:中专生3天开发无人工作站应用,双臂机器人1个月实现“智能煮粥”。长亭科技尹振玺则警示安全风险:AI生成代码45%含漏洞,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产线停摆,需通过AI攻防对抗与“AI Secure Coding”框架全流程防护。
创新奇智郭江亮分享了钢铁企业案例:大模型优化自动卸船机系统,整合矿石监测、潮汐数据预判塌料,年增效益超600万元;针对CAD数据缺失,用多模态合成技术弥补。义柏基金黎竹岩强调“问题驱动”:炼钢厂钢包热修场景中,跨界团队充当“翻译”,推出千万级工作站解决恶劣环境作业难题,而“技术找场景”易导致方案脱节。
转型共振:从个体到产业的AI生存法则。无论是硅谷巨头的裁员重组、四维图新的战略转向,还是工业大模型的落地探索,本质都是AI时代对“价值创造”的重新定义。四维图新连续3年亏损超27亿元,CEO程鹏推动第三次转型——从“地图人”到“AI人”,以“智驾+芯片+云”协同破局,累计获585万套智驾定点,却面临55.4亿元研发投入、募资仅剩8.79亿元的压力,坦言“学段永平敢为天下后”。
从业者与企业的态度趋于务实:Meta的Leo“能干一天算一天”,亚马逊的Mia计划回国过“慢生活”,工业领域则在“技术先进性”与“商业回报”间寻找平衡。当《黑客帝国》的设问照进现实——当现实与算法无异,人类能凭什么留下?答案或许藏在硅谷的效率博弈、传统企业的转型阵痛与工业车间的落地实践中:在AI定义的新世界里,安全感的重建与生存位置的寻找,将是个体、企业与产业共同的命题。
这家曾占据车载导航前装市场60%份额的传统地图服务商,在百度、高德围剿及智驾“轻图”“无图”趋势下丢失生态位,2015年起拓展高精地图、芯片等业务,却仍未走出困境:目前智云业务占营收超七成,智驾、智舱业务合计仅11%且同比下滑。为破局,四维图新今年宣布拥抱AI,升级品牌为SEEWAY.AI,推进“智驾+芯片+云”协同,2024年至今累计获得585万套智驾方案新增定点。但转型代价高昂:2022年至今研发投入近55.4亿元,占总收入43.8%,定向增发募资仅剩8.79亿元。程鹏坦言“学不了马斯克,就学段永平,敢为天下后”,计划未来3年实现AI业务占七成,一两年内盈利,这场转型成为关乎生存的战役。
无论是硅谷巨头的裁员重组,还是四维图新的战略转向,本质都是AI时代企业对生存位置的争夺。从业者态度同样务实:Meta的Leo“能干一天算一天”,亚马逊的Mia计划回国过“慢生活”,AI制药的小宇留在前沿观察变化。他们都清楚,这不是单纯的产业震荡,而是时代转折的序曲。当《黑客帝国》的设问照进现实——当现实与算法无异,人类能凭什么留下?答案或许仍在探索中,但硅谷的裁员潮与传统企业的转型阵痛已敲响警钟:在AI定义的新世界里,安全感的重建与生存位置的寻找,将是企业与个体共同面对的命题。
作者:天辰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AI泡沫还是基建狂潮?11-23
- 黄仁勋没看到泡沫11-23
- 英伟达财报亮眼背后:黄仁勋否认...11-23
- 在琉球教书十年,发现当地人对几...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