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尽脑汁”让你疲惫,但其实耗能并不多?
日期:2025-08-07 14:38:05 / 人气:99

人们通常认为“绞尽脑汁”思考问题会消耗大量能量,然而一项神经代谢研究揭示,与常识相反,思考所消耗的能量并不比休息时高很多,仅仅多5%。这一结论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背后蕴含着大脑能量消耗的科学机制和进化智慧。
大脑能量消耗的计算方法
大脑是耗能大户
大脑虽只占体重的2%,却消耗身体约20%的能量。其能量消耗很大一部分由电生理活动驱动,且具有较高的静息代谢率,即便处于植物人或昏迷状态,能量消耗也只降至正常水平的一半左右,比其他器官高很多。大脑运行成本高昂,是人体内极为“昂贵”的器官。
能量来源与转化
为大脑供能的主要燃料是葡萄糖,它通过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等复杂生化反应产生ATP(三磷酸腺苷),即细胞的“能量货币”。一个葡萄糖分子最终可生成30 - 32个ATP分子,这种能量“加工”过程对维持大脑功能至关重要,短暂的葡萄糖供应中断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发作甚至丧失意识。
能量运输网络
燃料需通过运输网络供给大脑,人体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形成超过600千米的运输网络,将富含葡萄糖和氧气的血液输送给神经元和其他脑细胞,为神经元间通信提供动力。
能量消耗测量技术
直接测量人脑中的ATP生成数值难度大,早期研究者尝试通过头皮电极记录神经元电生理活动产生的电场振荡、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植入电极记录局部神经元电活动等方法,但存在局限性。现代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测量大脑能量消耗提供了可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通过给被试者注射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葡萄糖类似物,能直接测量大脑各区域的葡萄糖消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则通过检测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变化,间接测量大脑活动,捕捉神经元活跃时血流变化信号来估算能量消耗。这两项技术互补,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大脑的能量消耗机制。
思考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差异
研究结论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沙娜·贾马达尔及其团队通过分析世界各地的研究数据,得出颠覆传统认知的结论:人们竭尽全力思考完成任务时,大脑消耗的能量只比休息时多出5%。进行专注认知时使用的大脑能量,仅比大脑放空时稍多一点。
能量分配
大脑所消耗的大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身体稳态,从事需要努力的、目标导向的任务时,如处理报表、做旅程规划,大脑相关区域或网络的神经元激发率增加,这额外的5%能量消耗就是由此产生。实际上,大脑95%的能量用于维持基本生理功能,如维持神经元静息电位、进行各部位稳态管理等基础工作。大脑还有一个隐藏的“后台系统”,负责生理系统的调节,即便人处于“不动脑”状态,大脑后台也在处理各项进程,如参与思维在不同场景间漂移、追踪身体不断变化的数据等。
大脑“吝啬”背后的进化智慧
能量预算限制
大脑并非纯粹的认知机器,而是在进化中被精确塑造的器官,和人体其他部位一样,受系统能量预算有限的约束。多5%的能量消耗增加在整个身体及大脑的庞大耗能基础上不可小觑,思考时感到疲惫是大脑的“警告”,提醒我们合理分配能量。
进化意义
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进程中,祖先生存时刻受到威胁,能量消耗必须严格约束,疲惫感的提醒让这5%的能量消耗更有意义。在现代世界,虽然能量匮乏已不常见,但大脑“吝啬”的特性是进化的智慧,它有一套内置系统防止我们过度思考消耗能量,当达到某个点时,疲惫机制就会被激活。
神经系统效率优化
神经系统的进化方向并非最大化信息传输速度,而是最大化每个ATP分子消耗后的信息传输量。神经元平均激发率仅为4Hz,比理论最优速率慢很多,电信号传递到突触后指令执行的概率也较低,但这是能量使用的最优化,确保大脑在有限能量预算下发挥最大认知潜力。进化选择的不是反应最快的大脑,而是能让人更好存活下去的“吝啬”大脑。
结语
大脑的能量分配是经过精心计算的策略,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智慧体现。深入理解这些机制,不仅有助于认识大脑的基本工作原理,还能为治疗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思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高效使用大脑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作者:天辰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美国青少年热衷独自飞行背后的多...08-18
- 当38岁也能考公:孔子的年轮遇上...08-18
- 美国计算机就业 “遇冷”:名校毕...08-18
- 巴菲特和 “中国巴菲特” 最新持...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