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喧嚣中,欧企留守中国市场

日期:2025-08-04 16:17:11 / 人气:31



中欧峰会:在复杂背景下寻求合作

今年7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抵达北京参加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此次峰会对于处于变乱交织背景下的中欧双方意义非凡。世界正面临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乌克兰问题等诸多挑战,影响着世界秩序和中欧双边关系。

峰会原计划于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举办两天,最终改为在北京举行且时长缩减至一天,这背后存在非官方原因。法国前经济部长蒂埃里·布雷顿认为,冯德莱恩乐于看到“低调”的峰会,以向特朗普传递美欧在面对中国问题上站在同一阵营的信息。尽管如此,中欧双方均表达了在重要时期继续保持接触合作、反对脱钩断链的意愿,这场峰会的坦诚沟通本身就具有积极意义。

峰会期间,中欧各自临近与美国贸易谈判的最后期限,特朗普威胁对欧洲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中美也在进行贸易谈判。峰会结束后,冯德莱恩连夜与特朗普会晤,美欧达成贸易协议,美国降低欧盟输美产品关税,欧盟则从美国购买能源和军事装备并投资。这一成果在欧洲褒贬不一,德国媒体认为协议是欧洲的妥协,法国媒体称欧盟暴露软弱。

气候合作:成果与挑战并存

峰会发表了《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强调绿色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展现双方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COP30)取得成功的意愿,承诺提交新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这是当前中欧最易达成成果的领域,欧洲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是积极倡导者和规则制定者,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欧洲更需要中国的支持。

中国不仅在减排领域成果显著,还与欧洲开启全面气候合作,涵盖多个层面。然而,欧洲产业政策和气候政策存在协调问题,欧洲发展绿色产能在太阳能板、电动汽车等领域与中国相比不具比较优势,担忧产业落后。美国通过《削减通胀法案》吸引欧洲相关产业投资,欧盟则制定《净零工业法案》强化关键清洁技术制造能力。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主任李硕认为,中欧气候联合声明在全球气候政策分歧背景下带来慰藉。

贸易摩擦:多领域蔓延与应对

欧盟和中国的经济体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中欧贸易额和双向投资存量增长显著,中欧班列也联通了众多城市。但欧盟认为欧中贸易关系失衡,货物贸易逆差高达3500亿欧元,将此归结为中国的制造业产能过剩和系统性扭曲。

中欧在多个领域存在贸易摩擦。电动汽车补贴问题矛盾延续近一年,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双方为电动车制定最低价格的谈判未定音,但汽车领域进出口持续增长。稀土出口成为新焦点,中国依法实施出口管制,王毅回应保障欧洲企业正常需求并设立“快速通道”,中方提出建立“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医疗器械领域也有争端,欧盟将中国医疗设备公司排除在部分政府采购项目外,中方采取对等回应。

丁纯认为,贸易摩擦向多领域蔓延的原因包括中国制造业和技术发展竞争力增强、中欧理念等差异以及美国的胁迫诱导,加上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因素。在解决贸易摩擦方面,中方希望求同存异,以灵活方式解决问题,如接受欧盟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价格承诺申请。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冻结与企业的不同态度

中欧围绕贸易、人权等问题的龃龉使《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陷入冻结,该协定旨在为企业创造友好投资环境,磋商长达7年,2021年被欧洲议会冻结。短期内重启协定前景黯淡,欧盟驻华代表团贸易处处长表示欧方无意重启,欧盟更强调“去风险”,态度发生转变。

然而,欧企与欧盟态度并不完全一致。很多欧企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看好中国市场,向欧盟和相关成员国游说施压,呼吁促进双边合作。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冯德莱恩共同出席中欧企业家座谈会,中方传递扩大开放和欢迎投资的意愿。今年春天,众多跨国企业高管参与与中国国家主席的圆桌会谈,表达投资中国的意愿。

各领域的欧企纷纷在中国市场发力,空客公司天津工厂第二条总装线接近完工,大众汽车推进本地化研发与供应链,德国运输行业制造商大陆集团在中国投资超30亿欧元,计划设立中心加强研发。尽管欧盟高层表达焦虑,但大多数企业不愿放弃中国市场。

作者:天辰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辰娱乐 版权所有